行业新闻

搜索:

服务项目分类:

虚拟成像:英伟达回应14秒“数字替身”,“数字

近日,英伟达对此前GTC线上峰会中黄仁勋是否为“数字替身”一事作出回应,声称总演讲共用时1小时48分,虚拟人在1:02:41至1:02:55出现了14秒之久。

回应一出,霎时间引起了众人的哗然与质疑声。一方面,网友惊叹于英伟达的成像技术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另一方面,部分网友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仅仅是虚拟成像的进步罢了,又没有自我意识,有什么意义?也有不少网友担心:人类会不会因此像电影创世纪那样自食恶果?现在是数字替身,未来会不会就产生数字意识?

对于此类质疑和担忧,英伟达似乎也早有预料:“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中心,这就不可能有一个主题演讲”。言外之意是,数字替身或许存在,但数字意识还言之尚早。

但是,真的不可能吗?

事实上,有关“数字意识”的研究早已在很多科研团队和富豪中开展,它甚至还有一个更专业性、更具体的名字:脑机接口技术。这类技术通过人脑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直接交流与控制,人类可以通过脑代替语言、算法等来操控设备。简单来说,脑机接口技术的成熟相当于实现意识“永生”,同时具有制造现实版“钢骨”的可能性,将人类的思维与机器的身体建立连接,从而获得不会在短短几十年就逐渐老化的身体,这也正是许多富豪一掷千金的原因所在。

就在八月初,国际仿生工程学会会员、厦门大学的双聘教授侯旭和其科研团队在知名学术杂志《科学》发表了一篇前瞻性文章,文章介绍了仿生钠流离子在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技术的巨大潜力。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电子元器件需要消耗的能量非常大。而我们的人类大脑虽然复杂,但其能耗却非常低。这种差异,是因为人体神经元。人体神经元之间的交流也存在电流,但其电流的载体不是电子而是离子。

所以侯旭教授提出让电子元件使用离子进行信号传递,新开发出来的“人工神经元”就能和人体大脑神经元使用同样的电介质进行交流。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人类大脑可以实现和计算机的双向交流。

虽然人与机器共生这听起来可能过于玄幻,但Google工程总监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就此问题不得不说:“非生物部分将发展至主导地位,而生物部分不再重要。事实上,非生物部分 - 机器部分 - 将是如此强大,它可以完全建模和理解生物部分。”

如果真的实现了“人工神经元”,那么马斯克等富豪的“永生梦”就不远了。

近年来,特斯拉的安全、供应问题让马斯克头疼不已。他表示,个人和职业三分之二的痛苦都来自特斯拉。也许,马斯克心里还是更关注SpaceX和Neuralink一些。马斯克希望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将人的所有意识上传到网络世界中,实现脱离肉身而意识永存的“永生梦”。或者将意识储存于一枚芯片中,然后连接到一具不会生病和痛苦的机械身体,创造出新人类。

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来说,这种脑机接口至少二三十年都实现不了。马斯克明显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和女友Grimes一直在借助科学的方式,来让自己活到这项技术实现的那一天。至于这东西是不是智商税,在令Grimes满意的效果面前,马斯克夫妇并不在意,一点“小钱”而已。

只是,关注这些旁门左道,还不如砸钱推动石墨烯的研究。一旦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研发成熟,“人工神经元”现世后至少能让完整版脑机接口缩短一半开发时间,这样子他们不就不用等了吗?

目前来说,脑机接口的应用还是相对被看好,比如深受渐冻症折磨的一代天才霍金,随着肌肉的萎缩,后期的霍金只能依靠脸部肌肉带动传感器,每分钟仅仅只能输出几个字。如果脑机接口技术足够成熟,渐冻症病人就可以由大脑直接控制计算机输出语言,可谓是人工智能及医学史上一大载入史册的突破。

然而,数字替身终究如同真假美猴王一般无法做到一模一样,况且每一次人工智能具有重大进展时都不免伴随一个老生常谈的担忧:计算机到底会不会“觉醒”?

电影创世纪中“天网”被人类创造来作为高级智能军事系统,启动的时刻却变成审判日的到来,天网拥有了自我意识,判断人类才是自己的敌人,从而控制系统发射核弹来消灭人类。所以,当从“数字替身”一步步发展至“数字意识”,这究竟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福报,还是一颗已经在倒计时却无法预知时间的“潘多拉魔盒”呢?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如何真正点亮智慧城市?F5G全光网是那把火   下一篇:李开复:AI助力,未来定制化服务的需求要远多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