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机器人赛道,下一个超级独角兽将是谁?
国内机器人产业来到最好时代
在工业自动化需求的驱动下,中国已成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全球占比近三分之一,行业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数量已首次大于进口数量,2020 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销分别增长约 27%和 21%。强劲的增长潜力与巨大国产替代空间,正使国内机器人产业来到最好的时代。
如果把协作机器人看作工业机器人中的“手”,那移动机器人就是“脚”,随着3C、半导体、汽车等产业的柔性生产需求大幅增加,要求机器人更灵活、更高效,这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2021年1月-7月,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赛道中第一梯队的迦智、优艾智合、灵动、节卡、艾利特、越疆、大族等企业均获超亿元融资;深创投、联想创投、真格基金、蓝驰创投等头部机构纷纷在赛道加码。
工业机器人的细分赛道正迎来爆发期
这两个细分赛道的火热是由市场需求与外部宏观环境共同推动。随着国内医疗、物流、3C、汽车、半导体等行业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对柔性制造的需求大幅提升,市场对人机协作、移动搬运机器人的需求大幅提升。
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协作机器人品牌超过70家,“机器人四大家族”——ABB、发那科(FANUC)、安川电机(Yaskawa)、库卡(KUKA)都相继推出协作机器人产品线。
2021年上半年,ABB、宝马、亚马逊、字节跳动、宁德时代、森麒麟等超过11家巨头企业宣布布局移动机器人行业。
2021年上半年,协作机器人领域融资规模超30亿,越疆科技、艾利特、大族、节卡、珞石机器人等第一梯队企业均获过亿融资;仓储机器人领域第一梯队的极智嘉、快仓已拿到C轮以上融资,移动机器人领域优艾智合、木蚁、迦智科技、灵动科技、未来机器人等企业均拿到亿元级融资,软银亚洲、字节跳动、IDG、蓝驰创投、线性资本等几十家资本入局。
移动机器人同样也在医药制造、3C电子、汽车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应用。据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数据显示,行业从2016年的1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76.8亿元,复合增速高达41.8%。
热捧同时依旧绕不过诸多共性问题
一是核心零部件过度依赖进口。国内产业链相比国外仍不够完善,国内新安装的机器人中有超7成零件源自进口,这也导致行业出现产品同质化等衍生问题。
二是利润空间小。这是由四大家族占据主要市场与国内品牌核心零件依赖进口带来的高成本双重挤压所致。2020年,国外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库卡、ABB、发那科、安川在国内的售价高于同类型国产工业机器人约40%以上。国内厂商尽管市场份额逐渐提升,但机器人本体业务毛利率仅不到20%,远低于发那科的35%。
哪些赛道能诞生百亿美金独角兽
机器人是一个万亿级赛道,但行业细分赛道多,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行业采用的工艺不同,都是非标准、定制化的,彼此之间差异很大。
这样的好处是企业很难形成垄断性优势,能在2-3个领域里做到拔尖就很不容易了,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巨头垄断,但劣势则是缺乏足够的业务体量来支持估值。
大池大鱼才能喂养出百亿级美金公司,市场大的同时集中度要高,国内工业领域很难诞生百亿美金的巨头。
对标美国市场发现,医疗里的手术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中的扫地机器人两大方向诞生了巨头,本质上二者都可看作To C企业,付费的用户基数够大。长期来看,中国市场也将遵循这个规律,To B最终可能还是一个分散的市场。
而面对“分散化”的现实,国内机器人公司往往选择“跨界打劫”,寻找各个场景之间的共性。不断去切入他人的赛道。
未来赛道中企业核心
大家基本上的一个共识是:仅仅关注某个细分场景的企业很难成长为巨头。在3C、汽车、新能源等这样足够大的领域中,才有可能诞生百亿级美金独角兽。
对于初创团队而言,当务之急是抢占大B灯塔型客户,他们有更持续的付费能力,还会为自己的产品技术带来背书。
在工业机器人赛道上,并不乏巨头型玩家。初创型机器人企业的差异化产品能力不够,就不得不直面这类竞争对手的竞争,是很危险的。
未来影响机器人市场的关键变量是,机器人能力提升的速度和产品迭代的速度。能深度理解产业需求,打造爆款产品并实现产品闭环,后形成覆盖产业的销售网络的团队才能走的更远。
结尾:
整体来看,工业机器人大赛道上品牌割据与低价竞争同时存在,细分赛道过多割裂了市场,初创企业要成为百亿级独角兽,仅拿到细分赛道的第一名远远不够,只有不断拓宽应用场景,争夺更多海外市场份额,才能在混战中脱颖而出。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李开复:AI助力,未来定制化服务的需求要远多于 下一篇:工信部:各平台限期解除屏蔽链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