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注意这两点,你的隐私很危险!

2021-11-01 10:11| 发布者: | 查看: |

前不久,一款隐私APP让微信(频繁调取用户相册)、美团(24小时获取用户定位)等互联网巨头处于风口浪尖,手机APP窥探用户隐私一事,一时之间成为大家关注的要点。不仅仅是手机APP,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隐私信息也在通过各种方式泄露。
 
近日,一则#女生修手机后收到自己裸照#的新闻冲上微博热搜。上海一女生拿手机去维修,隔天竟然在邮箱中发现自己的全身裸照。报警后才发现,是手机维修人员所为。虽然最终这件事被警方侦破尘埃落地,但是也再一次引起大众对于手机隐私泄露的关注。
 
10月19日,据澎湃新闻报道,我们的快递信息也在被泄露。大量包含快递客户姓名、住址、电话的信息被打包在网上出售,每条售价从0.8元至10元不等。从快递企业「内鬼」到境外交易人员,信息售卖已经形成了一条条产业链。
 
无论是每天使用的手机APP,还是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私密信息的各种渠道,我们的隐私信息正在以一种我们无法控制的方式,落入不法分子手中,成为他人谋利的工具。
 
那么,我们就任由信息泄露而毫无办法吗?政府部门、手机厂商,怎样保护我们的隐私安全?作为普通人,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隐私信息不被泄露?接下来,这篇文章为你一一解答。
 
如何利用操作系统保护我们的隐私?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对于隐私问题比较开放,或者说没有那么敏感。如果能通过交换隐私而获得便捷,效率,安全,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这么做的。」
 
很多文章常常用这句话来佐证「中国人不注重隐私」,殊不知,其实李彦宏紧接着还说了下面一段话:“但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数据让使用者受益,他也愿意,我们就会去做,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而手机厂商如今正在努力的方向,正是将数据使用的「选择权」,交回我们手中。
 
虽然我们每天都和一个个APP打交道,但是最终这些APP都要运行在某个手机系统中。而手机厂商,就是通过手机操作系统对手机APP进行严格监管和权限限制,来保护我们的隐私。像敏感权限调用提醒、应用追踪透明规则(ATT)、空白通行证、隐私替身、隐私保险箱、防后台截屏录音、支付保护、系统分身功能等等,就是在系统层面将隐私的主导权还给用户。
 
然而,手机厂商们虽然开发了很好的隐私保护工具,但是某些设置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学习掌控。比如说,手机操作系统的隐私设置都大同小异,一般都位于手机自带的「设置」APP、与「隐私」相关的二级菜单里。比如说vivo的「应用权限管理」,就可以通过「设置-应用与权限-权限管理」这样的路径找到。
 
在这里,像自启动、拨打电话、读取通讯录等敏感权限具体授予给了哪些APP,一目了然。如果觉得不应该给某APP某些敏感权限,则可以「一键禁止」。这方面,大部分手机厂商的操作都很人性化,使用起来很方便。再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女生维修手机后收到自己的裸照」,这就是在维修时,个人信息泄露的典型。
 
手机在维修时,很多时候维修人员会以维修的名义要求解除密码或者提供密码给对方。这时候除了不给之外,其实还可以使用手机操作系统提供的「维修模式」,来保护我们手机里的私密信息。比如华为的鸿蒙系统,就可以在「我的华为>快捷服务>更多>维修模式」这个路径找到。OPPO、vivo和小米的系统路径也大概如此。苹果的iOS系统并没有「维修模式」,可以使用拥有类似功能的「引导式访问」。
 
不同的操作系统对于同一功能的打开方式会有些不一样,这个在网上都能找到,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圈哥要强调的是,对于手机厂商提供的隐私保护功能,不要求我们完全精通,但是相应的一些设置应该自己去研究一下,求助身边懂手机的朋友或者问问搜索引擎,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
 
如何利用《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我们的隐私?
 
 
不过,要彻底解决隐私泄露的问题,我们还是得从利用我们个人信息的源头想办法。
 
也就是要从「利用我们隐私干坏事」的对象入手。在隐私保护这个战场上,我们其实并不是孤军奋战。除了手机厂商推出的各种隐私保护功能,政府也在通过行业规范、立法等方式从源头上保护我们的隐私信息。
 
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案将11月1日起施行。10月22日,腾讯、华为等20余家重点APP运营企业签署《深圳市APP个人信息保护自律承诺书》。
 
我们重点来说说这个《个人信息保护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顾名思义就是国家把保护个人信息这事,提高到了法律层面,这意味着以后我们信息泄露了,通过司法途径告对方,很多时候就可以「有法可依」。而且这个「法」既然叫「个人信息保护法」,那它就是从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出发,来构建的,它可以让个人更方便、更有能力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怎么说呢?比如我们很多APP第一次使用时,会弹出一个「授权协议」,通常这个协议又臭又长,专业名词一大堆,让人看得云里雾里。而且,你不点「同意,我已阅读」,还不能继续使用。但是,从11月1日起,这种情况将会得到改善。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要求,对个人信息的处理授权必须清晰易懂,真实完整。而且个人可以随时要求撤回这份授权,并且APP不得因为个人没有给授权或者撤回了授权就拒绝提供产品和服务。
 
再比如,第六十九条要求更是严格——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被侵害的案件时,个人信息处理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
 
这什么意思呢?一般法律惯例都是「谁主张,谁举证」,也就是你认为这个人有罪,你就得拿出证据来证明。但是《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举证责任倒置,让侵犯你隐私的企业证明自己「没罪」。听起来有点绕啊,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通常我们接到骚扰电话,都会想,哪个无良商家又把自己的电话泄露了,我们很生气,但是毫无办法。而有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举证责任倒置」之后,如果你认为对方侵犯了你的个人隐私,那我们可不可以从打骚扰电话的人查起呢?对是从哪知道你电话的,一层一层往上追,说不出来就罚他!
 
可别小看这个罚款。第六十六条规定,情节严重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00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5%以下罚款,5%的额度甚至超过了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规定「最严」的欧盟。像腾讯这种年营业额将近4000亿的企业,5%就将近200亿了。
 
所以,从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之后,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信息泄露维权会容易很多。这也提醒我们,在个人信息遭到泄露时,要勇敢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家人的隐私安全。
 
当然了,巨额罚款也会让相关企业有所收敛,甚至主动扛起保护用户隐私的大旗。
 
养成隐私保护习惯,从我做起
 
不过,虽然有了政府和手机厂商等通力合作保护我们的隐私信息,但是在如今信息泄露无处不在的情况下,或许更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源头上杜绝隐私泄露。
 
我们从「道和术」的层面来探讨一下。
 
「道」层面。首先我们应该有「隐私保护」的意识。比如,不点击不明来源的链接、从手机厂商提供的官方应用商店下载应用、不要在社交平台随意透露自己的个人隐私等,这些都是日常我们要警觉的事情,而如果你有了足够的「隐私保护」意识,这些情况其实都可以通过新闻报道、主动学习了解等方式,在生活中有效避免信息泄露。
 
其次,我们要有「法律意识」,这也是圈哥花大篇幅给大家介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原因。要有维权意识,遇到事情要像我们前面提到的上海女生一样,寻求法律和警方的帮助。
 
「术」的层面,其实也有保护我们个人隐私的方法。比如,手机号码是最容易被泄露和被利用的个人信息。我们购买、点外卖时,很容易被不怀疑好意的人拿到我们的电话号码。而像移动推出的「和多号」这样的副号服务,可以很好地解决我们主号码泄露的问题。这样的工具很多,比如针对快递单泄露个人隐私的问题,天猫超市推出的「隐私贴」,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方法很多,想要更好保护自己隐私的朋友,可以多多探索探索。
 
最后,希望大家永远也不会用到《个人信息保护法》。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13911631353
售后服务热线
400 693 80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