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片不断传来好消息,“中国特色”已然形成! 芯片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工业制造,主要分为设计研发、制造成型、封装测试三个阶段,鉴于国内目前的产业现状,很多人都认为制造成型才是最难的,但实际上这样的答案并不全面。 单方面去突破一项技术,集结国内优质的力量,是有办法在短期之内完成的,华为就曾首发了全球第一颗5nm芯片,但无法实现全产业链技术的突破,自然单项顶尖的技术也难以发挥最大的价值。 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最难的并非是技术突破,而是在于产业链的布局,在美国启动芯片规则之前,造芯一直都是依靠全球化供应链,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实现自研自产,今后显然也很难实现。 而美国芯片企业之所以占据上游,源自于核心的技术专利,以硅基为基础的芯片就是它们研发的,但即便是初期也难以实现造芯的自主化,也需要欧洲、日韩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如今全球化的合作被打破了,美企的损失不比中企小,但显然芯片规则的不断升级,是刻意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布局的,要想实现产业的自主化愈发的困难,难道真就没有任何办法了吗? 国产芯片好消息不断限制了芯片的自由出货,也导致全球交易市场闭环,美企无法出口高端芯片,多家企业面临库存危机,不得不将芯片打折促销,但想要找可替代中国的市场根本不可能,对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老美乐此不彼,挑唆盟友共同去孤立“中企”! 由于不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国内也没有拿的出手的核心技术,很难真正融入到国际产业链当中,此前一直都是依靠“金钱”挽回这种劣势的,但经过老美这么一干预,有钱也没有用了,欧美企业已经不买账了,在步步紧逼之下,只能踏上自主化道路。 华为被限制之后,中企也引以为鉴,纷纷附和共同攻克产业难题,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咖跨界入局半导体,华为还专门成立了“哈勃投资”,注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扶持优质的本土企业发展,国产芯片也迎来了重大突破。 在芯片设计上已经跻身国际一线行列,在华为海思半导体失去营收能力之后,紫光展锐很好的接棒了,研发设计的6nm芯片已经实现了量产,在总出货量排在了世界第四的位置,也被业界称之为“第二个华为”,而阿里、OPPO、小米等等企业自研的芯片也实现了大面积的商用。 中芯国际已经具备14nm量产能力,在性能表现和良品率上均不输于台积电,可惜的是无法获取到EUV光刻机,致使无法突破7nm的屏障,但好在国内的供应链逐步完善,只要能够实现DUV光刻机的国产化,就能布局出完全“去美化”的产能。 截止11月底,国内累积砍单了840亿颗海外芯片,说明国产芯片的产能在提升,也被国内企业更多的接受,但想要彻底的解决目前的“危机”没那么简单,好在经由国内企业的努力,在领域内已然形成了“中国特色”,正在逐步影响着全球产业链。 中国特色已经形成要想实现真正的“去美化”,在软硬件上都必须要跟上,同时也要打造出能够让国际跟随的技术方向,在这项技术上还要拥有绝对的领导地位,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这个方向中企已经找到了。 造芯的起始是指令集架构,没有它就毫比房子没有地基,而如今的移动市场被ARM架构垄断,而在桌面级市场英特尔的X86影响力还在,因此要彻底摆脱这两大架构,才能开辟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路。 “适当聚焦RISC-V架构!”,倪光南院士很早之前就有呼吁,这是一个免费且开源的架构,且目前的核心技术相对空白,中企在听劝之后,开始了加速布局。 根据数据统计,RISC-V生态中的三千多会员,有过半来自中企,同时在25个高级会员中,中国也占据了大多数,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阵营。”目前英特尔、高通也开始加入了技术研发当中,RISC-V架构已经有了超越ARM架构的势头。 目前阿里研发的全球首个RISC-V芯片设计平台“无剑600”,已经正式进行开源,可供海内外的企业使用,让芯片设计变得更加简单,而这也直接奠定了中企在生态内的地位。 “中国特色”已经形成了,未来的大方向也基本确定,在绝对核心的技术加持下,我们也有了和全球供应链谈判的筹码,不再落人一头,完成自主化的产业链搭建也有望,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 注:文章及图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