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搜索:

服务项目分类:

任正非:怕死,才能活下去

        任正非,华为的创始人之一、总裁。1987年,已经43岁的任正非集资2万多元人民币,在一间破旧的小厂房里开创了华为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即将改变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历史的公司就这样产生了。1988年任正非开始出任华为总裁,2003年被荣膺网民评选为"2003年中国IT十大上升人物”;2005年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一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2011年及2015年均入选福布斯富豪榜;2016年入选胡润IT富豪榜;2018年3月,任正非不再担任副董事长,变为董事会成员。

不惑之年决定放弃铁饭碗,出来创业。

        大学毕业后任正非当兵了,当的是建筑兵,任正非在那里从工程开始一直到建完生产,然后才离开。1983年随国家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任正非复员转业到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可以说是一份非常安稳的铁饭碗了。但是任正非并不想要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刚好当时工作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在1987年,任正非毅然决然放弃了现有的工作,转而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集资创立了华为公司。

怕死,才能更好的活下去。
        怕死的人更珍惜生命,怕死的企业往往更长寿。任正非经常把死亡挂在嘴边,很怕华为活不下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华为大限快到了”,“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华为必死无疑”等等都是任正非关于华为危亡的论调。有人说这与他焦虑过度有关,当年放弃小灵通的失误,让任正非精神抑郁,痛苦了8-10年。也有人说这是具有忧患意识的体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直流传的名言,但也不至于一直把死亡挂在嘴边。
 
         其实这是任正非的哲学之道的经营理念。多年前,任正非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卫伟(华为首席管理科学家)交流管理话题时,黄卫伟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发给了他。这个物理学定律说的是什么?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对此的描述是:当一个独立的系统置于一个均匀的环境中,所有的运动都会渐渐停顿下来,因此,整个系统最终会退化成毫无生气、死气沉沉的一团物质。这就是物理学上“熵”的概念。简单来说,世界上一切事物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最终灭亡的过程,叫做“熵增”。
 
        任正非发现,企业的发展与之有着相同的规律。从此,任正非在考虑企业管理时,都把“熵”作为一个重要视角。这才是任正非总是提出死亡论调的根源-不只是忧患意识那么简单,还有对企业管理哲学上的思考。虽然,在被问及华为“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时,任正非的答案是:华为没有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学,面对“熵增”,任正非早已找到了应对之法。
为了活下去,任正非将很多事做到极致甚至极端,生怕掉队。
        主要是技术上的研发。从华为走上自主研发之路开始,市场的选择就让任正非看清了“没有研发,就没有销售”的行业法则。90年代初,华为刚刚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即使面临发不出工资的窘境,研发经费还是大笔往里砸。“我们保证按照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比例。”1998年颁布的“华为宪法”--《华为基本法》,将科研在华为的至高地位制度化。有数据统计,国内企业科研经费投入的平均水平在1%以下,华为是其10倍以上。“目前累计研发投入3100亿元,未来每年将保持200亿美金的投入。”这是华为2017全球分析师大会上,轮值CEO徐直军给出的数字。3100亿,这相当于阿里2016年营收的2倍;200亿美元,这占到华为2016年营收的25%。这几年,“焦虑”的华为以每天10个的速度出产专利。任正非甚至把华为研发总部命名为“2012实验室”,取电影《2012》世界末日之意以警醒众人。如果核心技术是“活下去”的根基,“艰苦奋斗”这个听上去很虚的词则是华为“活下去”的能量来源。
 
上一篇:小红书创始人瞿芳:不忘初心,她为一亿人发现   下一篇:东合美科技旗下产品STSM机器人5.0上市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