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搜索:

服务项目分类:

了解广告SDK工作机制,保护APP自身安全

SDK,APP开发者应该都很了解,开发者们或多或少都接触或安装过,而提到SDK安全性这个问题,开发者们的情绪可能都不会平静,这其中的利害关系确实有点儿复杂。

一方面,SDK方便开发者产品设计,帮助开发者简化开发步骤,提高开发效率,节约开发成本,像框架类、广告类、推送类、统计类、地图类、社交类、支付类、客服类、测试类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SDK极大地方便了开发者。

而另一方面,对开发者来说,也不得不承担,因嵌入第三方SDK后带来的风险、后果,由于SDK开发者开发能力的参差不齐,可能因为技术原因或恶意‘留后门’而存在大量安全漏洞,还有一些SDK会违规读取和储存用户隐私,或执行越权操作等,这些问题轻则造成APP卡顿,重则被应用市场下架,更严重的情况是漏洞被攻击,就可能会给APP及APP用户带来严重损失。

早在2020年7月,延迟四个月举行的3.15晚会中,央视曝光了50多款App中内嵌SDK插件窃取用户隐私的问题,这些App通过内置SDK插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读取、上传用户电话号码、通讯录、短信记录、应用列表等信息,并窃取联系人、交易验证码等数据,严重侵犯用户隐私权益、财产安全。让SDK安全性问题浮出水面,一时间,SDK成为“众矢之的”,令社会普遍认为,SDK是造成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元凶”。上月,一则“滴滴出行”APP因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应用市场下架的消息,让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重回热点,像滴滴这样的Hero APP都被下架了,更是令众多APP经营者风声鹤唳。

事实真的如此吗?SDK真的是“洪水猛兽”吗?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根据观研天下发布的《2019年中国移动APP行业分析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第四季度,全球APP平均安装SDK数量达18.2个/APP,100-500万下载量的APP的SDK平均安装数量最多,达27.7个。

2016-2018年全球APP平均安装SDK数量

2018年12月不同下载量级别APP的SDK数

2019年,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委托中国金融认证中心针对使用率高的 SDK 做了隐私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在测评的 60 款常用应用软件中,共使用了至少 966 个 SDK,平均每款 App 使用 19.3 个(注:移动金融类未计在内,因为该行业普遍对 App 进行加固,难以确切检测出使用的 SDK)。

其中生活服务类 App 平均使用的 SDK 个数最多,为 20.2 个,旅游交通类最少,平均使用 15.4 个 SDK。由此我们可以看出,SDK之于APP开发者们,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并不排斥。

图 | 各行业 APP 使用 SDK 数量

数据来源:《常用第三方 SDK 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测评报告》/ 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

广告SDK是绝大多数App开发者在考虑商业化变现时,经常要用到的。下面我们就对广告SDK的功能分类,集成规范,工作原理来详细解读,以便APP开发者对广告SDK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APP与广告SDK

根据2020年11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使用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安全指引》中对SDK的分类,常见SDK类型分为16类(见下图),其中,对广告SDK的功能描述是提供广告展示功能,通过使用广告SDK,App提供者可以在App中展示广告商投放的广告,进而根据用户的点击赚取收益。

广告SDK在众多SDK类型中,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其他SDK主要是方便APP自身运营需要,而广告SDK它的功能目的是直接的商业化变现。因此,具备一定规模流量的想快速获得收益的APP开发者都会考虑接入广告SDK。

资料来源:《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使用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安全指引》

二、广告SDK分类及用途

广告SDK的功能是展示广告,从定义上来说,还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告SDK,广义的广告SDK是指为开发者提供广告相关功能(接入广告、广告监测等)的软件开发工具包;狭义的广告SDK就是指帮助App开发者接入广告,实现广告变现的软件开发工具包。

从用途上分,可以分为网页SDK和APP SDK,网页SDK用于网页(或小程序)的广告变现,APP SDK用于移动应用程序内的广告变现,APP SDK从编写语言上分,一般分为Java SDK、Objective-C SDK,Java SDK适用于Android,Objective-C SDK适用于iOS。

按照不同广告领域,可分为展示广告SDK,激励广告SDK、互动广告SDK等,展示广告SDK一般用于仅展示广告素材类型的广告,使用范围最为普遍,激励广告SDK一般用于有激励场景的APP,像激励视频、积分墙等广告形式,游戏APP安装较多,互动广告SDK,多用于像抽奖、大转盘等类型的广告形式,使用范围广泛,工具类应用较多安装。

根据sdk商业性质来看,可以分为单一广告SDK和聚合广告SDK,单一广告SDK直接用来进行广告投放,一般开发者多为广告联盟,仅用于需求方的广告投放,聚合广告SDK集成多家广告联盟SDK,可实现多平台的广告投放,开发者多为广告技术公司,主要用于方便APP开发者在进行多广告联盟变现时的运营优化。

三、广告SDK如何接入

一般广告SDK的开发者都会有对接文档给到APP开发者,APP开发者根据文档步骤自助对接,有问题的话再以邮件或工单提交等形式联系广告SDK开发者,有的广告SDK开发者会安排专人跟踪对接服务,相对来说处理问题会比较及时。总的来说,不管哪种服务方式,集成过程都基本遵循这样一个步骤。

Step 1 加入文件:根据文档内容,将广告SDK嵌入指定项目目录中。

Step 2 创建关联:建立关联关系,向广告SDK添加引用,添加配置、权限等。

Step 3 代码写入:应用初始化及广告位开发,调用广告SDK提供的广告位模板。

Step 4 测试联调 :测试广告流程,是否正常触发广告请求、返回广告,广告素材下发、渲染、展示是否正常,是否流畅,广告数据统计是否正常等内容。

Step 5 更新软件: 将集成过广告SDK的APP上架到应用市场

完成以上步骤,广告位基本能够请求到广告,实现广告变现。

四、广告SDK的请求机制

对于单一广告SDK和聚合广告SDK来说,工作机制基本相同,都是APP启动,调用SDK,触发广告请求,发送给广告平台服务器,广告平台服务器返回广告,下发素材,展示广告,只在发送广告请求上,聚合广告SDK会多一步转发动作,将广告请求转发多家广告联盟平台,如下图:

广告SDK运行机制

区别在于,在发送广告请求上,聚合广告SDK会多一步转发请求的动作,将广告请求转发多家广告联盟平台。

广告SDK的工作流程已经很清晰,但对APP开发者来说,这些可能都不是难点,最大的顾虑还是在SDK的安全性上。主要问题,一是,SDK安全漏洞。二是,是否预留“后门”。三是,数据是否滥用。最后,问题还是落在这三点上,要避免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对广告SDK源码进行核查。

事实上,现在的做法也是这样的。一般开发者对接广告SDK的时候都会对SDK进行审查,但对于不是很了解广告行业或者技术能力不足的开发者,在SDK审查上,既有顾虑又可能无从下手,这里AdScope在SDK核查方面给出一些方法,以便于开发者操作。

五、广告SDK的核查

广告SDK的核查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查什么?二怎么查?

1. 查什么?

1)来源安全性评估

SDK提供者的基本信息,沟通反馈渠道,隐私政策链接地址,提供者安全能力,SDK基本功能,SDK版本号等。

2)代码安全性评估

是否存在已知的恶意代码,是否存在已知的安全漏洞,是否申请敏感权限,是否嵌入其他SDK。

3)行为安全性评估

调用的敏感权限、目的和频率,收集的个人信息类型、目的和频率,个人信息回传服务器域名、IP地址、所在地域,是否存在热更新行为及热更新是否可主动关闭,传输数据是否加密,是否存在单独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界面,是否存在后台自动启动和关联启动后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等。

2. 怎么查?

1)文档审核

在接入SDK前,对广告SDK开发者提供的文档进行核查,根据前面提到的几项主要内容,对照文档查看是否都符合要求,还有双方未达成一致或有争议的内容。

2)工具抓包

接入SDK后,在进行测试过程中,使用工具对广告SDK网络工作流进行抓包操作。通过抓包主要验证安全性评估内容,并查看是否有在文档和商务谈判中未涉及到的隐秘及可疑行为。

市面上的抓包工具很多,这里主要介绍适合移动端开发者使用的抓包工具,Charles,Fiddler,Replica(移动端APP),这三款都不错,这里比较推荐Charles,它支持Windows,Mac,Linux,安装使用简单,功能强大。

3)第三方认证

通过具有安全审核资质的第三方公司来对广告SDK进行审核工作,出具第三方评估报告,一般也是在接入后的测试环节进行。第三方认证机构也很多,比如360安全专家、网易易盾、腾讯安全等,但很多第三方的机构都是付费的。

作为一种对接方式,广告SDK在APP商业化变现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移动广告事业的发展中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由于SDK在移动广告行业中的广泛使用,才创造了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万亿规模,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SDK创造的价值不应被忽视,而只谈影响,SDK需要的是监管和合规,而不是取缔。欣喜的是,政府及监管部门正在出台多项法律法规积极治理,相信不久的将来,SDK将迎来一个净化过的市场环境,App开发者与SDK开发者终将以建立互信的商业合作关系。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时代:聚焦的注意力与泛滥的群体极   下一篇:数据埋点:如何标识你的用户 -->返回列表